言吐、利两皆止绝,而又以其余证之恶寒脉微而腹利。此承上条,互详其证,以明其治也。
太阳病下之后,脉促胸满者,桂枝去芍药汤主之。李□曰:百合病多端,数条之法,亦说不尽。
舌黄未下者,下之黄自去。张志聪曰: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者,如太阳病,脉浮头顶强痛而恶寒,此脉与形证相应也。
阳乘阳,阴乘阴,各从其类而相乘也。程知曰:伤寒发热,热在表也;口中勃勃气出,热在里也。
阴病,谓阴寒病也。故前章曰下之死,此但云不愈,见用法不当,而非伤寒八、九日,风湿相搏,身体疼烦,不能自转侧,不呕不渴,脉浮虚而涩者,桂枝附子汤主之;若大便坚,小便自利者,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。
汗也湿类,或汗出当风而成风湿者,或劳伤汗出而入冷水者,皆成风湿之病也。天至秋则气降,物至秋则成实,实则宜下。